close
  揮霍恩典      換取恩典      無限恩典;    浪子回頭   1511-32
 
揮霍恩典:
  住在家裡的小兒子,雖然和富足的父親同住,卻貪愛外面的巴比倫世界,就帶著向父親要來的產業到遠地,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耗盡了一切所有的。他餓到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就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
 
  父親要求把他應得的家業分給他是大逆不道的事,以當時中東的民情,產業必須等父親死,小兒子所作的幾乎等於是咒詛父親現在就死。結果,父親不但沒有重罰他還把產業分給他他也遠走他鄉耗盡一切,以致窮苦潦倒而想回富裕的父家。
  父親不只產業豐富更是充滿了恩典小兒子原本住在家裡乃是住在愛和恩典中他不覺得也不感恩因為不滿足於已經擁有的,可能也不想受到父親的管轄他想要自由自在所以到遠方到沒人認識他沒人會向他父親通訊的地方。而等到變成一無所有時,才想起以前的生活是何等豐富,有父親的遮蓋是何等幸福。他很幸運如今還有回去的機會,而且萬萬沒想到等待他的是完全的接納完全的饒恕父親他知道他仍然還是寶貝兒子
 
 
  有兩件雖然聖經上沒記載,但卻是可以合理推論的事:一小兒子離家應該不會只是幾天或幾個月的事,而父親每天從早到晚站在戶外等他,怕他隨時可能回來,卻又不知他回不回來以及何時會回來,因此父親這樣作的可能性或許不高。所以,會不會是他父親差派僕人一直暗中跟著他保護他並隨時通報他的行蹤,因而會知道何時回家。當然,父親就這樣日夜等候他引頸企盼他回來也不是不可能因為實在太愛子心切,所以就一直在等他。另一方面,雖然父親可能因僕人的通報知道他已經快餓死仍然尊重他自由意志的選擇,只是以無比的愛心和耐心等待他自己醒悟過來,回心轉意願意回家。二.一般而言 小兒子回家後從此就乖乖待在家裡的機率不高他可算是富二代,或許整天無所事事,那麼他很可能就會重重覆覆離家出走再回來他相信他所認識的父親仍會一直接納寬恕他。直到有一天他真正悔改領悟到外面花花世界的空虛對他不再有吸引力。發現在父親家中與父親同住是何等的美好,父親愛是那麼長闊高深,而他的所作所為是不珍惜父親,是在揮霍父親所賜恩典
 
換取恩典:
  大兒子在憤怒什麼?因為他認為實在太不公平了,顯然父親比較愛那敗家子而不愛他。他說:這個你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回來了,你不但沒有趕走他,居然連一聲責備都沒有,還抱著他親嘴,並且唱歌跳舞大肆慶祝,甚至還為他宰了肥牛犢。而我呢,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這樣子大的差別待遇,難道他才是你兒子,那我算什麼
  當他說“你這個兒子”時,即意味著切割了自己是哥哥的身份,而且語氣極其無禮,把自己和父親的關係隔得遠遠的。父親知道大兒子怨恨,是因為他不懂父子之間存在的是愛和恩典,而愛和恩典都是白白得的,不是交換來的。小兒子知道現在父親給的任何東西都是恩典,是他不配得的也遠超過他所求所想而大兒子認為雖然他為父親付出那麼多卻沒有相對得到他該得的,尤其再和弟弟所得到的一比較,發現父親竟然那麼不公平,所以就產生了很深不平的怨恨,因為他冀望從父親那裏得的是工價而非恩典 (如太201-16葡萄園主的比喻)他不明白順服父親及服事這個家應該是出於愛而非出於義務或想得到回報
 
  大兒子另外的問題是為什麼他連一隻山羊羔都不敢宰了,來招待朋友?難道他忘了弟弟分走產業時他也拿到兩份因為長子得雙份何況父親一切所有的都是的。小兒子通常會撒嬌而大兒子和父親的關係或許比較疏遠的,他雖然擁有兒子的名份卻存著僕人的心態所以連一隻山羊羔都不敢自己宰來招待朋友,他想用服事和順服來討好父親。不但看不慣父親和弟弟之間的互動,對弟弟的行為也非常不以為然,或許他根本就認為弟弟沒有資格回家。他無法理解父親所要給他們的恩典是白白的恩典,是出於愛,不需要也不能用服事和聽話來換取。
 
無限恩典:
  父親對小兒子:父親不但赦免了小兒子可說是希望父親死的忤逆原諒他耗盡錢財也沒有計較他作卑賤可恥的放豬工作丟盡家族的臉那麼落魄地回家父親不但沒有嫌棄他髒而且遠遠一看到他就歡天喜地的跑過去擁抱他與他親嘴不要他認罪,更是熱烈地歡迎他回家,並且還開了慶祝派對
 
  父親對大兒子:不但饒恕他對自己講話這麼無禮(這在以前的父權社會是絕對不被允許),大兒子不但不肯進去和大家一起歡喜快樂,慶祝弟弟的回家,而且好像在澆冷水,但父親沒有發怒,反而體諒他,就出來勸他。這句:“兒啊!”道盡父親的愛和恩慈,很溫柔,很有耐心地對他保證說:你是我兒子,應該知道我是愛你的,你放心,你常和我同在,而且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因此你大可以放心享受一切家裡所有的。因為大兒子說過 「你這個兒子」,所以父親特別說「你這個兄弟」好像在提醒他,回來的是他的弟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理當很高興,你要不要進來和我們一起歡喜快樂。父親沒有勉強大兒子進去參加派對而是尊重他讓他自己選擇要不要進去
  對父親而言他們兩個都是兒子而非僕人心中對他們有著無限恩典,對他們有著一樣的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他們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兒子和僕人有何不一樣?
1.有血緣即生命的連結2.被愛 3.可承受產業 4.永遠住在家裡 5.呼叫阿爸父6.不再害怕因愛裡沒有懼怕7.可隨時到父面前親近祂(撒嬌如馬利亞、約翰)和祂講話,而僕人不能8.兒子縱然不順服也不會被趕走9.兒子是為了回報父愛而服事僕人是為了得主人的報酬而服事
 
猶太人在律法時代和大、小兒子之比喻的關係,大致上的有兩種代表人物:
1. 稅吏相當於小兒子:知道自己是罪人,須要神救贖的恩典。
2. 法利賽人相當於大兒子:相信可以靠自己守住律法就算為義,不須要神救贖
   的恩典。瞧不起沒有嚴謹守律法的稅吏、罪人
 
 
基督徒在新約時代和大、小兒子之比喻的關係,大致上的有兩大類代表性人物:
  相信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基督徒,相當於小兒子
  這類基督徒,認為他的得救一定是出於神的憐恤和恩典,和自己靈命的光景或是有無好行為無關。完全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他們堅信一旦是兒子,永遠為兒子。只是他花多少時間和主耶穌相處,會直接影響他和神的親密度
 
  不相信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基督徒,相當於大兒子
   這類基督徒,認為一次得救,不保証就永遠得救,而是相信一個基督徒要保有得救,就必須要有生命的改變,也要有好行為。他們堅持不能給上小兒子類的基督徒一種假安全感,他們認為如果小兒子類的基督徒相信一旦得救就必永遠得救,很可能就會放心地成為一個信仰隨便的基督徒,因而實際上並沒有得救。此類大兒子基督徒一般都比較自義,覺得自己信的很認真,也對小兒子類基督徒的信仰方式非常不以為然,因此完全無法接受他們也一樣可以得救的事實,因為不公平。此等思想會有兩個難處:一生命的改變和好行為的標準是什麼?誰定義的。二堅持這種信仰的人有得救的把握嗎?有的話他憑什麼,沒有的話他到死都不確定自己是否得救。他們不認為一旦是兒子,就永遠為兒子。
主耶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憐恤是出於白白恩典祭祀是用來交換恩典
祂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祂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提3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stora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